幾種單模光纖
G.652單模光纖
滿足ITU-T.G.652要求的單模光纖,常稱為非色散位移光纖,其零色散位于1.3um窗口低損耗區,工作波長為1310nm(損耗為0.36dB/km)。我國已敷設的光纖光纜絕大多數是這類光纖。隨著光纖光纜工業和半導體激光技術的成功推進,光纖線路的工作波長可轉移到更低損耗(0.22dB/km)的1550nm光纖窗口。
G.653單模光纖
滿足ITU-T.G.653要求的單模光纖,常稱色散位移光纖(DSF=Dispersion Shifled Fiber),其零色散波長移位到損耗極低的1550nm處。這種光纖在有些國家,特別在日本被推廣使用,我國京九干線上也有所采納。美國AT&T早期發現DSF的嚴重不足,在1550nm附近低色散區存在有害的四波混頻等光纖非線性效應,阻礙光纖放大器在1550nm窗口的應用。但在日本,將色散補償技術*用于G.653單模光纖線路,仍可解決問題,而且未見有日本的G.655光纖,似屬個謎。
G.655單模光纖
滿足ITU-T.G.655要求的單模光纖,常稱非零色散位移光纖或NZDSF(=NonZero Dispersion Shifted Fiber)。屬于色散位移光纖,不過在1550nm處色散不是零值(按ITU-T.G.655規定,在波長1530-1565nm范圍對應的色散值為0.1-6.0ps/nm.km),用以平衡四波混頻等非線性效應。商品光纖有如AT&T的TrueWave光纖,Corning的SMF-LS光纖(其零色散波長典型值為1567.5nm,零色散典型值為0.07ps/nm2.km)以及Corning的LEAF光纖。我國的"大寶實"光纖等。
LEAF光纖
商品名為LEAF(=Large Effective Area Fiber)的單模非零色散位移光纖,工作在 1550nm窗口;與標準的非零色散位移光纖相比,具有較大的"有效面積",因而較大的功率承受能力,適于使用高輸出功率摻餌光纖放大器,即EDFA和密集波分復用(DWDM)技術的網絡之用。
帶狀光纜
以多個單根光纖通過著色、堆疊成帶和二次套塑的光纖帶為單元加工成的光纜。光纖帶有兩種,即包封型和邊粘型,前者能承受橫向壓力,后者厚度較薄。每帶內可有4、8、12或16根光纖。帶內光纖間距為0.28mm(對于4、8)和0.3mm(對于12和16),整齊排列,垂直方向上有平面度,即偏離度要求,不得大于如30、40、50um(依帶內光纖數而定),以便于集群(熔接)接續。帶內光纖有序地使用色譜,利于檢修和接續時認別無誤。光纖帶體積小,可提高光纜中光纖的集裝密度,可構成芯數很大的,如320直至3456芯。適用于當前發展迅速的光纖接入網。
全介質自承式光纜
簡稱ADSS(=All Dielectric self-support)光纜,其中抗張力的加強元不是金屬而是芳綸紗和玻璃纖維增強塑料(FRP)。主要應用在強電場合,如電力和鐵路通信系統;同時,在跨江過河或復雜地形等大跨距場合。ADSS光纜可以不停電施工,耐電痕,溫度范圍寬。
地線復合光纜
簡稱OPGW(=Optical Power Grounded Waveguide),又稱光纖架空地線,電力傳輸線路中地線中含有供通信用的光纖單元。該種光纜做到兩全,即地線的電性能和機械性能不因設置了光纖而受到損害,光纖單元也要適當地受到保護而不致損傷。有鉛骨架型、不銹鋼管型以及海底光纜型等幾種。
海底光纜
鋪設于海底的光纜,有淺海和深海應用。這種光纜的特點;一是耐受很大的靜水壓力 (每深10m增加壓力為1噸。)和施放過程中的拖曳力;二是能防止氫入侵光纖。已經證實,氫會導致光纖增大衰減;三是中繼段跨距大。在海纜中光纖單元都放置于纜的中心并在專制的不銹鋼管中。該管外繞高強度拱形結構的鋼絲。鋼絲層又包上銅管,供作遠供,又使得光纜敷設時不發生微/宏彎。然后擠塑外護套。還可能銷裝,以防利器傷害,其中包括鯊魚咬噬。在我國上海、青島、汕頭已有洋際海底光纜著陸。
- 工業交換機的熱設計
- 工業以太網聯網設備基本知識
- 工業交換機連接方式
- 交換機的“TRUNK”的配置
- 交換機的相關概念